請輸入關鍵詞開始搜尋
August 27, 2021

環保設計師 Kevin Cheung – 堆填區中找尋品味生活 | BETTER LIFE

 「垃圾徵費」政策近日終於通過,距離正式實施仍有一段時間,不過就意味大家往後處理垃圾的方法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改變。當你還未攪懂未來日子該如何處理垃圾時,可不先習慣日常減廢並且善用每件物品?就如這回 Better Life 的主角、本地 Up Cycling 產品設計師 Kevin Cheung 般,在拋棄之前思考如何把垃圾重生,讓本來即將要移送堆田區的廢物,變成美化生活的質感小物!

成為 Up Cycling 產品設計師之前,Kevin 只是一個普通的理工大學設計系學生,當初因為預算所限節省成本,常在大學垃圾集中站搜羅物資用於學校功課當中。愈習慣於垃圾堆中尋寶,愈令身為設計師的他反思資源與垃圾的關係,環保的根就在垃圾堆中成長,讓 Kevin 一步一步成為本地環保設計師,他的作品由銀包喇叭音樂三輪車,甚至放在 Hermès 專門店的藝術裝置,均是來自堆填區的生活品味。

// 重新認識垃圾的定義 //

堆填區中找尋品味生活 –環保設計師 Kevin Cheung

Up Cycling 舊物重生,把沒有價值的廢物轉化,加入新意念再賦予全新作用。簡單如一個飲品膠樽洗淨後成為收納小物,看似簡單容易的動作,但為什麼你我都不習慣去做,寧願用完即棄?全因價值與人力時間的博奕。「膠樽之所以容易被隨手丟棄,是因為它的價值很低,不過價值究竟由誰定義,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。最近,我應西九文化區的邀請參與一個與單車有關的項目,機緣巧合之下遇上一個即將被移送至堆田區的鋼琴,那是一個 60 年代本地產的曾福鋼琴。於是,我把這座充滿歷史意義的鋼琴回收修復,再置於一架三輛車上,成為一輛於西九文化區遊走、為市民大眾提供音樂體驗的音樂三輪車。」

堆填區中找尋品味生活 –環保設計師 Kevin Cheung

在空間不足的消費型社會中,我們都不懂得珍惜,輕則一個膠樽,重則大型家居,一旦放入堆填區就永遠沒有用途,只有破壞環境。與其不斷用資源製造垃圾,Kevin 選擇垃圾中尋寶,為「垃圾」除去「垃圾」之名,為社區帶來一個雙贏的局面。

// 保留歷史及生活溫度 //

堆填區中找尋品味生活 –環保設計師 Kevin Cheung

Kevin 的工作室位於灣仔藍屋,一個建於 1922 年的香港一級歷史建築,在保育活化的建築內進行保育活化工作,意義加倍。環保設計師的工作不只優化垃圾,更是歷史的保留。「四年前,突然接收到一位收藏家捐出的一批 1997 英軍留下來日常裝備,我把裝備拆解再用布料去重新拼配成一批背囊。這些背囊盛載的歷史重量,是不可能在深水埗任何一匹布中得到。」Kevin 的創作保住的不只是舊物,而是社會與人的關係,讓產品超越產品,變成一個與這個社區有結連的故事載體。

堆填區中找尋品味生活 –環保設計師 Kevin Cheung

歷史性的產品之外,另一樣讓 Kevin 感受至深的產品就是牆紙銀包,牆紙銀包是採用被丟棄的牆紙樣本而製,布料底塑膠斫耐用也充滿設計感,材料意義雖然沒有軍事風背囊深厚,但它卻有著一個觸動人心的故事。「記得有某年初三,我在大坑參與一個市集,當我正為農曆年間人流稀少、銷情慘淡而煩惱時,有位身穿深藍工作服、推著垃圾車的清潔工姨姨於攤檔前駐足。當她了解完牆紙銀包的概念很有共嗚,立即買下兩個,一個自用一個送給女兒。」剛處理完維園年宵海量垃圾、走在最前線的清潔工,也願意為支持環保消費而掏出錢包,意想不到的感動與窩心之外,更是對自己每日製造垃圾,加重工人及環境負擔的愧疚。

// 回收箱並非魔法箱 //

堆填區中找尋品味生活 –環保設計師 Kevin Cheung

減廢回收並不需要很大的工藝,不是設計師與工匠們的專利,支持舊物重生,讓有故事、有意義的再生垃圾成為美化生活的一部份,你我能做的當然不止如此。簡單如參與社區回收、垃圾分類已經對社會有很大幫助。當連鎖時裝店也推動舊衣物回收、快餐店會提供給走塑走飲管、零包裝的超市愈開愈多時,作為消費者的大家絕對需要支持,讓企業環保政策及環保回收行業有生存空間。

堆填區中找尋品味生活 –環保設計師 Kevin Cheung

「回收箱並非魔法箱,內裡並沒有魔法變出一個新物件。回收箱背後一條產物鏈去處理一個你只用了 5 分鐘的膠樽、紙張、鋁罐。回收後要清潔、切割再生產,所花的人力物力不比生產一件全新產品少,Up cycling 絕對不是無本生利」。從事產品設計的 Kevin 要大家消費前想清楚,似乎倒戈相向,不過這都出於對保護這片土地的愛。反思消費模式,理解產品的來源與去向,這是知識上的滿足,也是一個對地球環境的責任。


Producer: Vicky Wai
Editor: Candy Chan
Videographer: Andy Lee, Anson Chan
Photographer: Anson Chan
Video Editor: Andy Lee
Designer: Tanna Cheng
Special Thanks: Kevin Cheung

Share This Article
No More Posts
[mc4wp_form id=""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