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輸入關鍵詞開始搜尋
22 十一月, 2022

石家豪 Wilson Shieh — 當代工筆之流行寓言 | 藝城遊記

石家豪

論及中國工筆畫,我們往往會想起筆法精謹細膩的「山水花鳥」或是人物肖像作。這種注重細節、力求形似的畫派雅緻又莊嚴,難免讓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即。然而這種傳統畫法發展至今,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之下,又衍生出怎樣的變奏?

不論走進香港美術館、香港文化博物館、M+ 視覺文化博物館,或是大大小小的畫廊,我們不難發掘到石家豪(Wilson Shieh ) 的當代工筆作品。在他細膩的筆尖下,香港地標建築通通化身成華美衣裳,古代肖像人物穿上新潮前衛的四季服飾,一眾香港流行文化代表人物以經典造型重現於觀眾視野,獨特創意讓人百看不厭。

石家豪的創作以中國工筆畫為基礎,繼而​​延伸至素描、油畫及拼貼、裝置等形式。他喜以本土文化為背景,作品主題離不開人物與服飾。輕鬆詼諧的作品背後,隱藏著有關身份、性別等深刻反思,以及保育本土文化的議題。

適逢近期 JPS 畫廊舉辦 Wilson 的個人展覽「石家豪:雜碎 2008 – 2022」,其中更涵蓋了其多個標誌性系列,展示了藝術家過往 14 年的創作歷程。本集《藝城遊記》將跟隨 Wilson 走入他的當代工筆世界,除了回顧多個深入民心的經典系列外,也看看他為觀眾們帶來甚麼新作。

「我的性格並不適合做那些很奔放的寫意創作。」

畫工筆畫除了要求細膩精湛的筆法外,更重要的是足夠的耐性。都說一個人的性格多多少少會反映在其作品中,看著眼前巧密而精細的筆觸,就知道畫者肯定是個心細的人。Wilson 分享以前修讀藝術系,大家對細描手法都不太感興趣,他笑說:「年輕時同學們都想威,喜歡用些很粗的筆觸、很大尺幅作去表現自己。不過我的性格是控制不了那些很豪放的筆觸,你一定要有那種瀟灑的性格才做到。但我每逢畫寫意畫時,我的老師都會說:『石家豪,你畫出來的畫好拘謹、好堆砌。』我便想自己的性格並不適合做那些很大、很寫意的創作。」不過當時的批評倒讓他更認識自己的路向,發展出後來獨樹一幟的風格。

當時在課程要求下,Wilson 也開始學習傳統國畫中的「梅蘭菊竹」四君子、唐裝仕女畫等主題。在漫長的臨摹過程中,讓他開始欣賞古人的細膩描繪。不過現代沒有仕女,題材也不再侷限於庭園中的植物,這啟發他去想:「如果我用這種手法去畫現代的主題會如何呢?」由此,他便開始用宣紙、絹布等傳統媒介去畫現代流行的題材。

《香港最高五幢大樓》水墨、丙烯水粉、絹 90 x 115 厘米 2011 石家豪

由那時開始,Wilson 便自己探索流行創新的題材,開啟了一趟當代工筆的創作旅程。從 Wilson 作品的廣泛題材可見,內容涵蓋性別、服裝、港產電影、音樂,以及一系列香港流行文化符號等,一切皆是順手拈來,卻又充滿巧思。

為免讓作品落入俗套,Wilson 總是用心設計每個系列,譬如其最廣受讚譽的「建築系列」,他將中環各棟標誌性建築例如中銀、IFC、怡和大廈等,設計成標新立異的潮流服飾。高聳的大樓搖身一變成為雍容華貴的晚禮服,一眾散發古典氣息的「君子仕女」們如像秀場上的模特兒,展示著曼妙身姿,讓人一見難忘。

「今次展覽的作品橫跨了 14 年,對我來說算是個小回顧。」

近這兩年一直在不同展覽場地看到 Wilson 的作品,例如香港美術館的「不是時裝店!」特展、大館「墨城」展覽、M+ 博物館「香港:此地彼方」展廳,甚或是去年在 PMQ 與謝炎安的聯展「男子雙打」等。只要涉及香港視覺文化故事的展覽,他也絕對是座上客。不過對於能涵蓋 Wilson 過往不同創作的回顧展,為數很少。今次難得回歸畫廊,他帶來的「石家豪:雜碎 2008-2022」,一口氣展示了過往 14 年的標誌性系列以及一些新作,讓觀眾們大飽眼福。

《秋天的童話》(局部)丙烯水粉、紙板、拼貼、彩色鉛筆 50 x 75 厘米 2022 石家豪

「雜碎」顧名思義就是作品的大雜燴,此名也呼應了展覽中那幅《秋天的童話》。這套電影取景於紐約,周潤發飾演的「船頭尺」在戲中是一間唐人餐館的侍應。當時北美地區盛行「雜碎」(Chop Suey),即是將不同肉類、菜蔬、雞蛋炒成一碟的美國式中餐。而今次亦是藝術家匯聚過往不同作品的一個展覽,因此便順利成章以此為名。

《秋天的童話》這幅作品重現了港產愛情經典的一幕,當時鍾楚紅與陳百強在餐館用餐,周潤發便假以倒茶為名偷聽他們說話。如此逗趣的一幕,便被 Wilson 以畫作重現,甚至在畫廊中實景還原餐館一幕,讓觀眾化身「茶客」打卡,盡顯創作匠心。他說希望通過這個特別裝置,回溯一些香港人的共同回憶。

「我的作品本來就存在好多對立的矛盾,譬如古與今、中與西,令它們兼具精緻與玩味的部分。」

而除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香港經典影視作品外,這批作品還有涵蓋不同時期、不同範疇的本地流行文化。以前大家總會覺得藝術就是莊嚴高雅,不應跟通俗的流行文化相提並論。但 Wilson 覺得要為香港創造一套獨特的藝術語言,就應該做一些與觀眾產生聯繫的東西。工筆技法源於中國傳統,但若墨守成規,受眾亦相對有限。於是他便以幽默的藝術語言,將古與今、中與西的元素合併。

他說:「我的作品本來就存在好多對立的矛盾,我故意把它們放在一起。將不同文化以及古今時間跨度這麼大的東西碰撞在一起,其實亦是文化產生的一種方法。歷史上有好多文化傳承至今已經欠缺活力,當你將它們匯聚在一起,就可以創作一種新的文化身份。」

左:《一個男人一個女人 》紙板、拼貼(Set 2/2) 36 x 36 厘米 2010 石家豪
右:《一個男人一個女人》油彩布板 (Set 1/2 ) 41 x 51 厘米 2010 石家豪

正是抱著這種創新的實驗精神,Wilson 也放膽地將工筆畫與流行文化主題來個 mix and match。他的作品絕大部分都是以人作敘事主題,那自然也延伸出服裝的元素。他認為服飾除了美觀以外,還包含著設計、階級、文化等意義。以今次展覽為例,他以六七十年代開始盛行的懷舊玩意「更衣紙偶」(換衫公仔)為發想,帶來《四季女⼈》、《四季男⼈》、《一個男人 一個女人》、有關「女校校服」等作品。

左:《四季女人》彩色鉛筆、紙板(A set of 2)34 x 49 厘米 2015 石家豪
右:《四季男人》彩色鉛筆、紙板(A set of 2)34 x 49 厘米 2022 石家豪

「四季」系列中,畫家為相同肖像的人偶配搭上不同髮型、配飾、春夏秋冬四季著裝,每款造型也是別出心裁,展示了藝術家的設計觸覺。四季嬗遞,流走的只有時間。Wilson 說:「這本來是我們消費時裝的一種概念,但我將它放在創作裏頭,『四季』就變成了與文化和時間扣連的東西。」

《全宇宙女生大同萌》丙烯水粉、紙板、拼貼 50 x 100 厘米 2012 石家豪

而在《全宇宙女生大同萌》中,Wilson 便從記憶中抽取兩個妹妹、堂家姐、表妹等讀書時期所穿的校服,畫出一張「女裝校服圖鑒」。他更說本地學校全部款式加起來逾百款,讓人驚嘆原來香港校服確是多花樣。他覺得香港雖然地小,但卻隱藏了很多我們平時不為意的趣事。

他說道:「做創作以後,我才發覺我們對很多香港出現的事太習以為常,不覺得它有什麼特色,但其實它在世界上來看是很特別的東西。經過創作以後,它就有另一個面貌流傳下來。如果作品有機會流傳得久一點,將來的人就能從藝術畫的世界裏頭,找到一些有關香港的記載。」與其說 Wilson  單純是創作,他更像是城市中一個守護者,以眼睛發掘美好,再以巧思與創意將種種文化特色封存在藝術裏頭。

「今次展覽勾起很多人的回憶,大家都分享著一些共同經歷。」

延續「換衫公仔」系列,Wilson 更將這概念套用到一些本地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。從華文傳奇作家張愛玲,到影壇經典周潤發、張曼玉、梁朝偉,以至一代歌后鄧麗君等,都以各種經典形象示人。在創作過程中,Wilson 需要經過多番研究與查證。

左:《色戒(張愛玲系列) 》彩色鉛筆、紙板、拼貼 60 x 40 厘米 2009 石家豪
右:《傾城之戀(張愛玲系列) 》彩色鉛筆、紙板、拼貼 60 x 40 厘米 2009 石家豪

以張愛玲系列為例,她本身在自己的著作裏頭亦是非常注重衣飾的描繪,因此 Wilson 便結合她流傳下來的真人照片、生前所穿的服飾,以及改編自其作品的電影造型,繪畫出不同形象的「師祖奶奶」。

《花樣年華》丙烯水粉、彩色鉛筆、紙板、拼貼 50 x 75 厘米 2022 石家豪

流行文化稍縱即逝,但經得起時間考驗,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,就能稱作歷史文化。當年紅遍東南亞的鄧麗君推出《島國之情歌》大碟,Wilson 便以畫筆重新勾勒其百變造型。影視作品中,《上海灘》中的​​許文強(周潤發 飾)、《花樣年華》的蘇麗珍(張曼玉 飾)和周慕雲(梁朝偉 飾)等,也以戲中形象示人。這些人物全都是香港文化的重要象徵,標誌著一代文化的黃金盛世。

《⻩霑詞選》布面油畫 80 x 120 厘米 2019  石家豪

而在「卡式帶」(Cassette)系列中,他帶來黃霑歌詞精選,裏面輯錄了從 70 至 90 年代的流行音樂,匯集張國榮、梅豔芳、許冠傑、羅文等耳熟能詳的名字,歌曲包羅萬有,可以說是濃縮了香港流行音樂最輝煌的時代。作品包含的除了是 Wilson 自製卡式帶的個人經歷外,亦展示了其音樂品味。

大大的「回憶殺」,牽動不少當代觀眾的集體回憶。久未觸及的記憶會隨時間而消亡,Wilson 希望能將這些回憶視覺化,他說:「當我將這些記憶轉化為容易消化的圖像,就似是帶領著很多人回溯以前體驗過的經歷,這讓不少觀眾產生共鳴。」

「我現在做創作介乎於想創造一些新的東西,同時希望保育舊有文化,並賦予它新的生命。」

常言道新不如舊,經典當然值得我們懷緬,但難道城市的變化永遠遜色於從前嗎?Wilson 自己又怎樣看待本土文化的發展?

他認為香港地細,節奏急速,很多舊有的東西都難免被新的取替。直到近些年來,才開始多人喚起一種保育意識,重視舊文化價值。他說:「我們做創作都是從這個路向出發,即便它是一些舊的東西,我再做的時候又再注入一些新的感覺去增加新鮮感,賦予它新的生命。」古老與時興,或者在藝術創作的世界裏,兩者並沒有一條清晰的界線。就如流行文化般,其實都是一種周而復始的現象。

所謂的經典作品,其實都是由時間淬煉而成。Wilson 在逾 20 年的創作路上,締造出許多經典系列。今次展覽跨度長達他近一半的創作生涯,我們都好奇從 2008 至今的十餘年間,他的創作風格及方向有起了甚麼變化。

Wilson 坦言這些年來一直都在摸索,感覺就是在一個循環裏面轉來轉去的階段,他覺得過去十幾年並沒有一個好明顯的直線進程,因為有一些系列或主題是持續進行中的。而在創作態度上,Wilson 也是精益求進,他覺得每次重看舊作,都覺得可以添加一些新元素讓它更豐富。他不甘於讓作品停留在某階段,而是抱著一個「還可以更完美」的心態一直改進自己的創作。他直言藝術品的傳播其實比我們想像中都要慢,從展出作品、吸納觀眾、等待反響都是一個悠長的過程,不過他依然希望在這條路上繼續走得更遠。

從在工筆畫上另闢蹊徑,被別人認為以流行文化創作不入流,直到今天各間大型美術館與博物館都收藏其作品,「石家豪」這個名字早已是本土藝術的重要象徵。但 Wilson 依然十分謙遜地說道:「其實我還在這個過程裏,對於怎樣令更多人知道其中的文化意涵,這還要更多時間去考驗。我還是需要不斷舉辦展覽去講,並等待觀眾的迴響,才能驗證到這些創作是否可行。」

訪問末端,我們都好奇對於一個發展成熟的藝術家,現階段的創作對他來說是怎樣一回事。Wilson  笑說:「在香港做我們這種 visual artist 其實是困難的,我成為全職藝術家有 20 多年,其中有好多時間都是一個人在工作室內創作,都經歷過一些孤獨。很多事都是自己一個人面對,所以從來都是難的,心理上亦是高高低低。有時作品達不到要求時會懷疑自己,但過一段時間克服後又繼續去,我永遠都是這種狀態,去到我這個年紀仍然這樣。」

這才發現原來對於任何階段的創作人而言,不穩、質疑、突破就如一個無限輪迴。不過正因經歷這種心理上的高低迭起,才能體現出創作路上的成長。最後,他向我們透露明年將會有一個全新展覽,並會帶來一些新作,大家拭目以待!如對今次展覽感興趣,大家不妨親臨畫廊欣賞 Wilson 這批精心力作。

「石家豪:雜碎 2008 – 2022」
日期:2022 年 10 月 28 日至 11 月 27 日
時間:上午 11 時至下午 7 時
地點:JPS 畫廊 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 15 號置地廣塲中庭 2 樓 218-219 號舖

​​Executive Producer: Angus Mok
Producer: Mimi Kong
Interview & text: Ruby Yiu
Videography: Andy Lee, Kason Tam
Photography: Kris To
Video Editor: Andy Lee
Designer: Kris To
Location: JPS Gallery 
Special Thanks: Wilson Shieh 

Share This Article
No More Posts
[mc4wp_form id=""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