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輸入關鍵詞開始搜尋
7 七月, 2022

張寶華 Sharon Cheung -香港藝術的黃金時代 | 藝城遊記

【藝城遊記】香港藝術的黃金時代 - 張寶華 Sharon Cheung

生命歷程中,每個人的出發地不盡相同,然而起點並不意味著往後的路向,了解每個階段的需要,找出真正熱愛的事,或許就能積攢滋養,抵擋往後日子漫長。香港資深傳媒人張寶華(Sharon Cheung)從事新聞業多年,後來轉戰娛樂與商業的圈子,一直走在風高浪急的社會前沿。職場上拼搏多年,踏入事業穩定的階段,她卻毅然選擇重拾課本與畫筆,修讀香港藝術學院為期三年的藝術學位課程,生活此後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,也正式邁向她的藝術旅程。

自幼興趣多多,Sharon 當時根本不當繪畫是一回事,多年後的今天全身投入藝術界,亦是她始料不及的事。過往的因緣際會使然,讓她有策展、舉辦展覽的經驗,這亦讓她埋在心底的藝術種子萌發。重新接觸藝術猶如為她開拓出一條沒有回頭的路,除了再次手執畫筆創作外,這期間也讓她接觸了不少本地藝術圈才華洋溢的人,一覽本土藝術的豐富面貌。

2022 年,疫情的衝擊持續, Sharon 卻不曾停歇追尋藝術的腳步,今年除了積極籌備學士畢業展覽的作品外,她亦在 3 月開辦以本土藝術為軸心的 SC Gallery,為香港創作人築建一個展示作品的平台。

中年轉行,Sharon 覺得不遲亦不早,反而冥冥中迎來本土藝術的爆發期。從創作者、策展人,及到今天擁有自己的畫廊,一切並非順手拈來,到底她憑藉怎樣的決心去開創新路?而背後又對香港藝術有著怎樣的信心?本集《藝術遊記》跟隨  Sharon  走入位於黃竹坑的  SC Gallery,與她細談中途投身藝術的心路歷程,以及她對香港藝術發展的種種期許。

「重新學習藝術令我打開了世界另一道門。」

若說安於現狀使人退步,那 Sharon 絕對是最敢於求變的一位。在傳媒、娛樂圈打滾多年,一切看似相當順遂,當中究竟有何觸發點讓她選擇離開舒適圈,在一個全新領域中闖蕩? Sharon 笑說:「人生路上有些東西在你身上可以開花結果,其實都有好多是人的因緣。」從擔任九倉的藝術大使開始,當中遇過的人事、環境的薰陶都促使她重新連結藝術創作。

 Sharon 經歷過持續跨國的新聞採訪之旅,亦試過應付規模極盛的商業活動,本應以為再沒有甚麼跨不過的坑難得到她,然而當我們談到修讀藝術的心路歴程時,她卻毫不掩飾地說:「頭一年真是辛苦到形容不了,活到這個年紀,我以為自己的理解能力相當不錯,但回想起當年修讀藝術課程的第一年,完全聽不懂老師們說的那套語言,正因我從來未接觸過那些理論,上堂時很容易產生恐懼的感覺。」

理性思維的她理解不了甚麼是「與畫對話」,也對「讓畫作自己去發揮」這說法充滿疑惑,她直言:「新聞的訓練講求客觀,而藝術就是 180 度反轉,主要發掘藝術家的個人感受。」這讓她反思自己過往只用理性的認知與邏輯思維去洞察環境,卻忽略了用心去感受存在於世界中的各種美好。如今經過三年的訓練,她笑稱自己已經能掌握主觀與客觀的官能,打開了一個看待事物的全新角度。

「香港藝術現在正值最黃金的時間。」

從門外漢搖身一變成 SC Gallery 的創辦人, 或許 Sharon  一路走來都面對過不少質疑的聲音。不過縱然外間有一百個否定自己的理由,也抵不過自己一個鐵意的決心。當大家仍在思慮這年頭在香港發展藝術的前景, Sharon 早已付諸實踐,以行動探求答案。

看著  Sharon 逐步開拓著自己的藝術事業,我們好奇問她曾否萌生過「如果早點開始就好」的念頭。她堅定的應道:「我覺得自己人生每個階段都 hit 中最黃金的時間。」時機沒有太遲或過早,對她來說,每個參與的當下都是「剛剛好」。

回顧過往的工作經歷,任職新聞傳媒那些年,正值資源最鼎盛的時候,後來涉足娛樂公司,也迎來了港產片最後的黃金盛世。環顧當下環境,她說:「我覺得現在藝術在當下正值一個黃金時間,因為它有一個更加重要的社會責任,當其他媒介沒那麼好和有效率的時候,藝術其實可以肩負更多的責任去記錄社會、記錄人民精神。」

她續說:「藝術作品始終有一種含糊性,就算在一個敏感與高壓的時代,它都可以存活。」藝術作品能反映一個地方的精神面貌, Sharon 認為當下的藝術不再單純停留於美學的創造,而是成了時代的見證。

「藝術圈的朋友有種特質是我在過去的圈子中感受不到,就是那份『純粹』。」

在節奏急速的傳媒圈子中退守下來, Sharon 笑言自己仍在適應藝術圈的慢節奏。以前的工作環境,資訊往往瞬間排山倒海地壓過來,每個交流都講求速度與即時性,訊息都是即看即覆。後來與更多藝術家接觸,才知道溝通與創作一樣,都是急不來的事。迂緩的步伐除了讓藝術家有更多時間去消化資訊,也讓他們將情緒沉澱成創作養份,再化成作品的基因。

人生閱歷累積至今,我們更好奇投身藝術業為 Sharon  帶來的最大轉變。她不假思索地答道:「首先一定是認識了很多朋友,他們每個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都為我打開一道門。」 不論是陶瓷、水墨、油畫創作,每位創作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有趣經歷。不過最讓 Sharon 動容的,並不關乎出來的作品有多精彩,而是每人散發出來的「純粹」。

她說:「好多藝術家都是這樣,他們創作不求回報,真的非常純粹地想做好作品,不會顧慮太多東西,也不太計較自己付出多少時間與精力,很多都是專注在創作本身。」她以近期在畫廊舉辦「還有陽光」的參展藝術家為例,他們都很用心雕琢細節,哪怕是一個格子或一點色塊,每每下筆,都注滿心思,一點一線都充滿溫度,這些都不能以金錢與速度來比擬。Sharon 也不禁感嘆道:「這一份純粹與這個功利社會差別很大,原來真的有這麼好的人。」

「人生必須作出取捨,但我不會停止繪畫。」

Sharon身兼多職,除了開設公司外,也同時看顧 SC Gallery,之前還擔任中大講師,亦持續經營自己的 YouTube 頻道。頻道幾乎每日上新片,內容涵蓋文學、藝術、電影、政治、生活、時事等,範疇之廣實在讓人臣服。訪問當日,Sharon 仍忙著畫廊下個展覽的籌備工作,大家都對此驚歎不已,原來真的有人可以將「一心多用」發揮到極致。

儘管時間表排得密密麻麻,但 Sharon 仍會抽空繪畫。平時工作接踵而來,繪畫的時間成了緩解壓力的渠道,也讓情緒有了寄託。但她亦承認自己給予創作的時間太少,未能夠盡情享受。不過她亦深明每個人的時間、精力有限,面對取捨亦是無可厚非,但她非常肯定的是自己在創作路上不會停歇。

聊起新近的作品,她與我們分享其抽象肖像系列。以往 Sharon 喜好以鮮艷明亮的色調繪畫景觀、花草主題的作品,不過受到三年藝術課程的啟蒙,現在她更鍾情於勾勒那些扭曲的面容。風格上,她拿捏了暗黑美學大師 Francis Bacon 的崩壞臉龐,以強烈筆觸營造視覺上的戲劇化張力,同時揉合了 Edvard Munch 充滿情緒內涵的構圖風格。

Sharon 曾經把作品分享給別人看,卻被人劈頭一句「人像畫賣不出!」,貼上否定的標籤,不過 Sharon 創作肖像系列的初衷也沒考慮它們的市場價值,她說:「畫人像可以有好多變化,我不是畫到好 Realism 好真實,全部都是 Deformed Faces,我覺得人臉其實擁有很多訊息和密碼的一個官能,所以我自己就很感興趣。」她又調侃道:「別人說唔賣得嘛,我又想試下,看看賣唔賣得出。我都想學下那份純粹,凡事以金錢作為衡量,創作就會有很多限制。」

「選擇投身藝術、開辦畫廊讓我感覺終於找到下半輩子值得憧憬的事。」

上述這批肖像作品將於 7 月先在香港藝術中心展示,其後 8 月移師到 SC Gallery 作展覽。在此之前,畫廊已先後舉辦了數個匯聚本土藝術創作的主題性展覽,Sharon 創立這間畫廊的原意亦是希望通過本地藝術家的作品敘說城市故事。

從構思到落實,一切看似需要長時間準備功夫,誰也想不到畫廊從無到有,竟然是短短兩星期內的事。Sharon 當時受到陳育強教授的鼓勵,便開始著手籌備。她直言:「我不會想太多,想多了就會卻步,因為你會把想像出來的困難嚇怕自己。任何事一路做下去,沒有一路的順暢,過程必定出現砂石,有砂石就馬上處理,人生就是不斷地遇到問題,解決問題。」

憑著果敢與乾脆俐落的做事態度,畫廊最後順利在 3 月開幕。她滿足地分享:「當我一決定做的時候,即刻覺得生命有出路,簡直前途見到陽光, 感覺終於有些事值得我下半世去憧憬,願意接受未來的挑戰同衝擊,有一條很長的路可以行,有好多披荊斬棘的事可以去劈, 這樣人生才有衝勁,我覺得這就是我投身藝術圈最大的得益。」 

SC Gallery 立足於香港,如今合作的都是香港本土藝術家,他們創作的對象、話題都是環繞著香港,可以說是一個記錄香港市民、記錄香港感情、記錄香港生活、以及城市節奏脈搏、社會變化的一個地方。Sharon 表示:「我不希望藝術品單單具裝飾性,而想它們承載一個時代的份量在裏面,這是我對畫廊的一個最大期望。」

「香港現在正經歷一個大時代的轉變,其實這個時候就是香港藝術家要爆出來的時候。」

所謂時代的份量,其實就是作品與城市的扣連,所有文學和藝術作品都一定與時代掛鉤。當時代變化得越大,文化作品的創作力就越強,既然香港正經歷一個大時代的轉變,那麼香港藝術家創作的發揮空間也變得更多,這是個很好的時機讓這些創作人們突圍而出。

Sharon 對香港藝術家的實力與創作力充滿信心,她有感現在的作品不再是比畫功,從作品理念中體現藝術家的思維更為重要。對於「藝術家」的定義,她這樣說:「我覺得其實任何一個行業都好,最後如果要行得遠,行得有成就,最重要是腦袋。你的思維有多遼闊,有多世故,看東西有多少,有多聰明,其實就決定了你日後可以走多遠。」

香港藝術家的水平很高,很多時候只是缺乏一個展示作品的平台,如今 SC Gallery 充當著一個展示的空間,掌握推廣本土藝術的主動性,她希望日後能持續透過這些藝術家的創作細說香港故事。

不論發展道路上如何轉變,Sharon 亦始終以香港這個小城市為本位。她說過對於這裏的感情是不想輕易放手,那究竟這裏有甚麼牽絆著她?

她笑言:「今日你眼中見到的我,其實就是這個地方的土壤培養、這裏的文化構建出來 。我覺得離開香港,其餘所有地方都是一樣陌生,最熟悉的始終是這裏。」訪問末端,自稱「心野」的她表示未來已經有很多待辦計劃還在醞釀當中,現時暫且先賣個關子。

歲月漫長,能在這世代找到餘生值得憧憬的事並不易,希望 Sharon 日後不論在藝術創作,或是畫廊發展上,繼續懷揣這份野心,一起創造香港藝術的輝煌時代。

Executive Producer: Angus Mok
Editor: Ruby Yiu
Videography: Andy Lee, Joyce Che
Photography: Vicky Wai , Andy Lee
Video Editor: Andy Lee
Designer: Edwina Chan
Location: SC Gallery
Special Thanks: Sharon Cheung
Artworks: Chan Wai Lap, Frank Tang, Ho Sin Tung, Lau Yin Yeung, Tobe Kan, Yau Kwok Keung

Share This Article
No More Posts
[mc4wp_form id=""]